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兰 通讯员 唐强 秦玉聪 熊晓燕 “10个月内建成投产!”截至10月27日,累计投资24...
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兰 通讯员 唐强 秦玉聪 熊晓燕 “10个月内完成实施!” 10月27日,总投资242亿元的远景电力宜昌储能超级工厂开工建设。刚一落定,公司就下达了“军令状”。就在一个月前,为了节省10天的时间,项目现场的施工间经常通宵达旦地开着灯。 “设备将于下个月抵达香港,常规招标过程至少需要30天,我已经等不及了!”远景电力宜昌项目部负责人赵秀航指着进度表简单地说:“耽误一天就是几千万元的损失。” 9月12日,项目所在园区责任单位宜昌工业投资集团已提交“提前报告风险报告决定”申请。第二天,弟子张旭宜昌高新区的多名巡视督导干部,拿着《重大项目督导服务手册》“固定”在这里。深夜的董事会里,张旭和同事们一一回顾了“主要项目管理项目”。他们发现,虽然地方法规建议30天,但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底线是20天。这一发现打开了困境。董事会会议室成为临时总部。白天,他们参观了施工现场;晚上,他们挤在董事会会议室研究计划。 “分段可以节省时间吗?” “需要联系哪些部门进行并行审批?”曼特的问题在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。最终,他们利用“风险寻源风险报告”机制,将“总承包降费率项目招标程序”、“资格后审查”等关键问题纳入报告材料,确认采用20天招标方式循环。 “最硬的骨头,六天就会折断。”张旭说。当决定该项目于10月27日开工时,赵秀航握着张旭的手说道:“感谢你们为项目安装了‘加速器’!”从办公室到施工楼层,行政与服务最接地气地融为一体。这样的故事不断发生:三峡新材料项目改造期间,纪检监察干部蹲在车间审核环保指标;乌龙源项目面临受损风险,管理团队用计算器逐项计算……“办公室搬到一线”已成为为重大项目保驾护航的标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