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安新区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
栏目: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:2025-11-23 10:50
强化简政放权保障,推动科技创新,改善公共服务。雄安新区在白洋淀旁的燕赵土地上,用八年时间高标准、高质量建成燕赵现代化城市...
强化救灾保障、推广创新技术、改善公共服务 雄安新区正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城市 在燕赵大地上,在白洋淀畔,经过八年的努力,河北雄安新区正在共同成长。 看那筋骨,一座新城正在崛起。累计完成投资超万亿元,建成建筑5300多栋; 放眼行业,势头汹涌。航天信息、卫星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六大产业云集,2000余家科技企业同台竞技; 从民生看,工作适宜、生活适宜。新建区内已建成中小学、幼儿园105所,优质酒店、各类品牌店数量不断增长。 习总书记习近平强调,“雄安新区正在从无到有、从蓝图走向现实,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”。 “我们要坚定信心,保持决心,把工作做好、做好,推动各项活动不断有新发展。”中共二十届中央四次全会《建议》提出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现代化城市建设”。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考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,雄安新区着力强化救灾保障、推动科技创新、完善公共服务。如今,从“一块土地”到“一张地图”再到“一座城市”,雄安现代城市框架已全面展开,城市功能不断完善。改善。 “去雄安,就是抓住新机遇。” 10月9日,首批国有企业中国华能、中化集团正式落户雄安,2000余名员工来到雄安工作生活。 “看,这就是我在雄安的新家!”晚上,杨高民站在新家的阳台上,兴奋地和家人进行视频通话。 “雄安就像一座大城市!”作为中化集团的员工,杨高民住在离单位不远的一处经济适用房里。他只需要携带一个包就可以移动。 “新区还为两家中央企业的员工开放了定制巴士。” 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,首先是分解北京非首都功能。这就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初衷和使命。 熊总紧紧抓住救灾工作的“牛鼻子”,把服务重点放在制度安排上:从办公场地规划建设,到从工商登记、税务、资质转让、到员工生活设施,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,推动京雄278项政务服务“一体化”、209项资质互认。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副局长冯奇峰表示:“我们全力确保撤离人员的医疗、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不低于北京,让他们安心工作。” 促进员工安心、企业发展,雄安需要来自改革的动力。 “这是员工和公司的新家!”中铁城建集团雄安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郭元飞难掩喜悦之情。公司拥有雄安新区水利水电总承包资质,成功中标境外工程e省。 “赢得山西申奥是雄安创造的条件。” 以往,此类资质的申请需要省内多个部门的配合,历时半年左右。改革城市管理体制,推进“雄安事就雄安办”。 改革后,内部“组”改制为具有行政主体资质的专业“局”,雄安按照规划全面行使全省管理权限。今年,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局又获得水利、通信、交通等16个省级审批权限,全面落实“一网一服务”“一业一策”。 “我于6月1日提交了申请,并于6月26日收到了证书。”郭元飞真切地感受到了变化,“去雄安,就是抓住新机遇”。 目前,国有企业、华星网络、中国华能、中化集团等已落户雄安。第二批救灾项目建设已加快,第三批救灾项目即将实施。国有企业设立各类机构400多家,在雄安注册企业4000多家。 “去雄安,就是拥抱科技、拥抱未来。” “让智能、绿色、创新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。” 乘坐公交车,探索这座新城市,我真切地感受到,光鲜亮丽的名片背后,都有着变化的故事。 310路新能源公交车就像一条流动的丝带,连接着雄安新区起步区、荣东片区等重点区域的相关点。司机王占华已经运行这条线路近三年了。他的公交导航地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更新,增加很多新的点。 车内人气正在成长;在汽车之外,各类科技公司正在加速聚集。 去年,中国星网落户雄安,点亮航天信息产业“主星”。随即,卫星制造、运营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前来。 今年10月,首颗“雄安造”卫星成功下线。 “我们跟随华星网,在这片热土上追逐梦想。”站在雄安科技创新中心卫星生产线旁,卫星研发公司蓝箭宏庆(雄安)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耀忠开始讲述,“公司于当年年初来到雄安。 变革的速度从何而来?雄安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,系统构建了10多个创新平台、31个主题建筑和众多孵化载体,激发活力,促进高端产业集聚。 “搬迁雄安后,科技创新中心全程协助,对接技术合作,提供中试基地。雄安科技创新基金还入股8000万元,按下研发的‘加速键’。”石耀忠说道。 在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四楼,洞察科技(雄安)有限公司工程师冯新宇展示了新开发的全机可信数据空间。 “坐着下楼梯就意味着上下。”冯新宇表示,“园区组织了技术沙龙,使我们能够与二楼的企业合作,共同开展很多多模态的培训模式,预计会有更多新成果落地实施。”年底前完成。” “走进雄安,意味着拥抱科技、拥抱未来。”冯新宇感慨道。 到2024年,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360家,年均增长11%;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将达到529家,同比增长31%。航天信息与卫星互联网、人工智能、数字技术等六大重点产业正在发展。 “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阶段,我们将赶上现代技术,打造未来新产业体系。”雄安新区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、雄安科技产业园发展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阳彪表示。 创新深深植根于这座城市的DNA,也惠及每一位市民。两侧新区道路上,信号、摄像头、激光雷达等设备已集成,多功能信息杆不断向“数字大脑”传输数据。后者利用智能分析来调整mga红绿灯,编织出看不见的“绿波”。 “在雄安开车,往往可以一路享受绿灯。”王占华笑着说。 数字城市与实体城市“孪生一体”。城市计算中心作为“数字大脑”,总数据吞吐量超过330亿条。进入中心,城市的三维模型逐渐释放到数字化运营平台中,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。 “在雄安,每一栋建筑、每一条道路、每一段管廊都有自己的‘数字身份证’,让城市变得更加精准、更加智慧。” 这个采暖季,“智慧供暖”是一大亮点。 “源-网-站”全链条监控系统拥有建成后,供热站的生产运行、视频数据全部智能接入供热平台。 “智能采暖平台就像一个智能‘管家’,如果发现用户的采暖参数不正常,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调节阀门开度、排气、清洗等任务,提高采暖效果。”中国雄安集团智慧能源有限公司荣东事业部供热团队负责人陈萌说。 目前,雄安已建成数字道路500多公里,实现5G网络全覆盖,政务管理、环保、交通等智慧应用场景加快落地。 “来雄安,在家门口享受幸福” 什么是幸福? 在北京雄安校区第四中学第二实验学校11岁的学生龚一山眼中,幸福就是幸福。他和弟弟的校园生活。父亲的科技公司生意不错,母亲在社区实习,爷爷奶奶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……他很享受生活。雄安新区系统推进“好房子、好社区、好社区、好城市”建设,提升城市公共服务。 从我为城市奔跑,到城市为我服务。龚一山的父亲龚文通透露,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,住在西直门附近的一栋小房子里。每个月的房租非常昂贵。我的妻子和孩子住在河北涿州,我们只有周末才能见面。去年他们搬到了雄安,一家人住进了一套135平方米的大三居室,装修不错,月租2100元。 今天很多城市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,现在在雄安实现了。 雄安推出“平等“租买权”政策,在留学申请、居住等方面保障租房者的权益。“来雄安,在家门口享受幸福。”去年,龚文通递交了申请,孩子们从涿州转学到雄安读书。“九年制名校,连初中都不用愁。” 打造“15分钟生活圈”。社区周边有超市、餐厅、护理等配套设施。各新建区域实行“新区—片区”二级管理和“新区—片区—社区”三级管理。服务体系层面,没有街道,资源下沉到社区。 “出生登记、社保、医疗保险等经济事务都可以在社区办理。”发射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正昌说。 如果你要横冲直撞,有探索“伟大的城市”。 森林环绕城市,湿地进入城市。走进悦榕公园,在草色的湖水中感受传统园林艺术与现代生态理念:北园再现了《诗经》中“关关九鸠,上江岛”的意境,南园则充分展示了古典园林的风格。 “周末我经常带孩子来这里玩,近距离接触绿色生态。”从北京来到雄安打工的王雷说。 “先植绿,后建城”,新区累计起诉面积48.1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从11%大幅提升至35%。 雄安“身份”清晰:133100行政区划代码、“吉克斯”车牌、专属邮政编码等。 2017年4月,专职摄影师刘向阳抵达刚刚成立的雄安新区。站在白洋淀以北的沙漠里,风在吹芦苇丛中,他的镜头只显示出草地、村庄和一条土路。此后,刘向阳坚持记录雄安新区的每一个细节。每一个重要的图像都体现了宏伟的建设场景和丰富的历史记忆。 不久前,刘向阳又站在了同样的位置。脚下起点的路网四通八达。眼前,“金芦苇”建筑直达天际,智慧灯杆蓝光闪烁,中央绿谷蓝绿交织。按下快门定格这一瞬间,他感慨万千:“短短几年,雄安从一个新区转变为一座现代化城市。镇城是人民建设的,镇城是为人民服务的。这就是我们的城市,这就是镇城!”